太阳是利用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的,相当于每秒钟亿颗万吨级的氢弹同时爆炸。这样的“爆炸”已经进行了约46亿年了。那么,为什么太阳不会一下子全部“炸”了呢?实现核聚变反应需要满足两个条件:足够的压力和温度。虽然太阳的质量非常巨大~相当于33万个地球。但即使这样巨大的质量也只能使太阳半径的30%以内的压力和温度达到核聚变反应的条件。且99%的核聚变反应都发生在其半径的24%以内。图:太阳结构当核聚变反应释放出来辐射压使太阳膨胀时,其内部的压力就会减小,核聚变反应效率就会降低。然后太阳就会收缩,核聚变反应效率又会增加……这样就使得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效率在较短时间内保持了一个平衡。但太阳的核聚变效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提高的。这是由于氢的核聚变反应产物为氦。由于太阳的质量达不到让氦产生核聚变反应的压力和温度,氦会在太阳的核心处积累。太阳的压力会使氦核坍缩成电子简并态物质。氦核坍缩时会带着周围的氢坍缩,这样就使氢的核聚变反应效率增加。氦核越来越大,氢的核聚变反应效率就会越来强。太阳的光度就会越来越强。这可能就是地球在最开始的几亿年没有诞生生命的原因之一。这也是在10亿年后地球因为太阳的光度增加被烤干的原因。有没有突然就一下子“炸”了的恒星呢?在宇宙中,由多颗恒星构成的系统是非常常见的,例如:离我们最近的半人马座α星就是一个三合星系统。在一个多星系统里,当一颗质量稍大的恒星燃料耗尽后成为了一颗白矮星~它是由碳、氧元素的电子简并态构成。它可能会从其伴星处吸收气体。当白矮星的质量(质量越大,压力就越大)达到点燃碳的核聚变条件时,就会发生剧烈的爆炸,这就是Ia超新星爆发。这是由于简并态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,当简并态碳元素发生核聚变时,温度会急剧上升。核聚变反应效率增加,温度进一步的提高……这就形成了热失控状态的核聚变反应。这样,白矮星就一下子“爆炸”了。由于Ia超新星的起爆条件差不多的,所以它的亮度是一样的。同时,我们也知道亮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。科学家利用这一点,利用Ia超新星这个标准烛光进行超远距离的测距。